自2005年全省第一所社区科普大学在崇川诞生以来,这一“家门口的大学”迄今已连办整整20年。在多年探索实践中,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区域布局趋于均衡,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效益日益彰显。全区建有办学点20个,学员1000余名。社区科普大学已成为主城社区科普的“主渠道”和社会文明的“推进器”,多次受到省、市及相关部门的表彰。
一、构建效率高、功能全的组织体系,提升工作统筹力。一是加强指导突出“准”。区科协、区老科协联合出台《崇川区社区科普大学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做到建设立标准,管理明要求,教学设流程,评估定条件。二是健全组织突出“统”。成立社区科普大学领导小组,区科协主席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在区老科协设立社区科普大学管理办公室,负责社区科普大学日常管理。三是敲定职责突出“明”。区科协统筹社区科普大学办学方向、教学布点、经费落实等重大事项;区老科协负责社区科普大学教学计划、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并相应明确了街道科协、老科协的工作职责。
二、建设素质优、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筑牢事业支撑点。一是纳新扩容强智库。采取从老科协专家队伍中“挑”,从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中“选”,从高校、科研院所在职领导和专业人员中“聘”等途径,多方拓展高素能讲师人选来源渠道,目前讲师增至36名。二是座谈交流促提高。每年底召集讲师举行座谈交流会,沟通教学信息,通过相互交流,实现共同提高。三是以人为本送关怀。鉴于讲师备课、制作课件、路上交通等付出相当精力等因素,给予他们必要的经费保障,并对过整生日的讲师送去生日蛋糕,对生病的讲师看望慰问,让他们感受组织的温暖。如今,这支队伍以强烈的奉献精神,辛勤耕耘在社区科普大学这方园地。他们主动与学员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深受学员们赞赏。
三、精编科学性、实用性的教学课程,增进群众获得感。一是普学与选学配套。实行讲师供给菜单与学员需求菜单相结合,精编社区科普大学教学计划,每年开设50余门课程。除政治、法律、环保等常规教学内容外,采取菜单式选学模式,为学员量身定做科普套餐。选学菜单包含家政、保健养生、心理健康、智能手机运用等。2024年开班368场,总受众16560人次。二是线上与线下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开辟微信科普,与有关专家合作,制作了防疫、接种、食品药品安全等7个短视频;围绕宣传《民法典》,制作了6个专题视频,通过“空中课堂”及社区大屏,科普受众超过10万人次。三是课内与课外兼修。组织学员走出常规课堂教学模式,进入相关科普阵地进行科普体验,如开展智能就医研学、体验非遗古法扎染、研读《黄帝内经》典籍、举办“古诗吟唱”活动等。通过开辟“第二课堂”,进一步激发学员学习兴趣,为丰富科普方式拓展了更广空间。
四、挑选负责任、讲奉献的班级联络员,甘当服务“有心人”。每所社区科普大学配备一名联络员,由所在社区党委(总支)选派。联络员作为联系学员、讲师、街道、社区科普大学管理办公室的桥梁和纽带,负责物色学员跟班学习,协助老师维护教学秩序,反馈班级学习情况,传输教学图片,协调解决教学相关问题,为学员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五、打造硬件强、环境优的办学条件,强化科普保障度。一是完善硬件强基础。争取党政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强硬件武装,各办学点有可容纳50名以上学员上课的教室,有良好的教学设施设备和必要的网络环境。二是整合资源强功能。通常把社区科普大学设立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办学点所在社区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中心等阵地向学员开放,让社区科普大学成为他们“学习在社区、娱乐在社区、奉献在社区”的精神家园。三是落实经费强保障。讲师的讲课费、联络员和班长的补助费、为学员定制的文具和笔记本等费用,由区科协拨付到位。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崇川社区科普大学的组织机构、教学内容、办班形式、班级制度趋于规范成熟,形成了组织网络化、教师专业化、课程人性化、功能社会化的科普格局。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关心和不断给力下,崇川这一传统科普品牌在新时代正焕发新的光彩。
(崇川区老科协 潘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