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躬身碧野四十载 逐梦田园写春秋——记如皋市劳动模范、如皋市老科协石庄分会会员、高级农艺师袁国明
发布者: 如皋市老科协 发布时间: 2024-11-01 13:09:31

秋天是袁国明一年当中最快乐,也是最紧张的季节。

2024年10月30日上午,袁国明来到如皋市石庄镇杨庄村志建家庭农场,选了一块稻田,缓缓地弯下身,在成熟的稻棵中折取一束稻穗,他细细地摸着数着,穗大粒多,饱满沉实,192 粒,心里有底了,亩产估计可达700公斤。“袁主任每个星期都要来,指导治虫、施肥,我真的非常感谢他!”看到这样的预产结果,农场负责人范志华紧握袁国明的双手由衷地表示感谢。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里就会装满多少对农民的真情。”范志华口中的袁主任是如皋市老科协石庄分会会员、高级农艺师袁国明。年近60岁的他即将退休,依旧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忙个不停,宣传政策、传授技术、解决技术难题。工作40年来,他奔波在田间地头,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袁工、袁主任”,这既是对他的一种尊敬,也是对他的一种高度认可。

走村串户,田间地头成了办公室

“如果你不知道他的身份,你还真以为他是个农民。”认识袁国明的人都这么说。他是农民眼中的“专家”,亦是大家眼中的“农民”。

1985年3月,袁国明被招聘到当时的如皋县常青乡农技站工作。农村出生的袁国明亲眼目睹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农作物产量不高,病虫害肆虐时的农民沮丧和无奈。工作后他发誓一定帮助村民把地种好,提高产量。带着这一信念,袁国明撸起袖子、卷起裤脚,穿梭于田间地头,一头扎进最基层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从技术员做起,这一干就是40年。

家庭联产责任制实行后,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袁国明整天在村民田地里,查看指导村民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为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他不仅在镇里开广播会、办培训班,还深入到田间地头组织田头会诊、现场培训,甚至将课堂搬到百姓家中。他的手机里保存1200多户村民的联系方式,每到种植的关键时期,就会发送短信给农户,提醒他们耕种、施肥、打药、防治病虫害。他的手机成了农技咨询热线,从育苗、种植、施肥到管理、养护,只要有需要,他总会耐心解答,说不清楚的他会骑着自行车或电动车上门技术指导,到田间地头“送服务”。每年他都要组织举办5到6期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500多人次,累计接受咨询1000人次以上,及时为农民解决各类疑难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事农业种植的大多是老人或妇女。针对这一情况,袁国明想方设法整合各类资源,为农民提供“耕、种、肥、药、收、存、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田间管理、植保等农业服务。袁国明基本上没有节假日,不怕苦不怕累、随叫随到是大部分农户对他的印象。40多年来,袁国明于田间地头生动演绎了“我服务、你增收”的精彩故事,俨然成了农民心中的“财神爷。”

勤钻苦练,“小农技”变成“大专家”

为提高服务农民的能力和水平,袁国明不断学习,不停“充电”。通过参加中国农函大、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盐城农校、南通农校和扬州大学农学院等院校相关农业专业的学习,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同时将新科技运用到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收获了多项农业创新成果。这几年,袁国明创新开发了“地膜直播玉米”“后季稻拋栽技术”“植物源农药——银杏果衣加工液防治地下害虫”“直播油菜在五类耕地上的绿色高质高效百亩攻关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存在问题与对策”等新技术。袁国明还发明了“水肥试验田隔离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和“一种麦稻同播栽培技术”发明专利,均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他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如皋市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奖9项、南通市农业技术推广奖5项、江苏省级奖5项、国家级奖7项。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一项农业新科技,袁国明2022年在杨庄村进行了百亩试种,但是由于技术还没有掌握到位,这一年种植失败了,但他没有泄气,反复总结失败教训,找到问题出在除草剂上。2023年,他组织在张杨园村的如皋市雨阳家庭农场再次进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通过了南通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常规的油菜生产是人工播种、施肥、移栽、打药、收割,严重地制约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2022年,他在杨庄村刚刚平整的一块水产养殖地上进行了直播油菜绿色高质高效试验示范,进行机械直播、机械施肥、机械防病治虫、机械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经南通市专家组实地实产验收,去杂质去水分后,油菜单产达301公斤,创造了南通市直播油菜单产最高纪录,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创新二等奖。

在工作实践中,袁国明还善于将学习实践的成果再转化成理论研究成果。截至目前,他已先后撰写农业科技论文53篇。其中《石庄镇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百亩攻关方技术总结》2023年在第22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水稻不同基质育秧技术试验示范小结》在第19届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品牌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石庄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存在问题与对策》在第23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袁国明先后在两个乡镇农技站担任技术员、助理农艺师、农艺师、高级农艺师。通过40年的不懈努力,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技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农技专家,成为全市乡镇基层比较早获得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

扎根田野,推广农技解民愁

推广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教农民如何科学种田,这是农技员的本行。但农技员的工作又不止这些,还包括引进适合区域的新品种,指导产供销,创新技术预防灾情,突破技术障碍保产量,现代农业园试验示范等等。在很多人眼里,农技推广工作既枯燥又辛苦,而袁国明却乐在其中。

“我们有问题找到袁国明肯定是有求必应”,田歌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高明说。 2014年7月,河南南阳人李高明来到如皋市石庄镇永兴社区流转土地创办了田歌家庭农场。农场落户后,袁国明第一时间上门对接,在田歌家庭农场建立服务工作站,帮助农场出谋划策、解决技术难题,助力农场发展。在遇到台风、暴雨等严重自然灾害时,他及时发出预警,并在第一时间赶到农场,从技术层面帮助农场抗台排涝。在使用农药方面,他指导农场坚持使用绿色安全、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利用黄板诱虫、性诱剂诱虫等方法,保证其生产的产品优质、无污染。在使用有机肥时,他指导农场有机肥的发酵,确保发酵腐熟后的有机肥达到高温,杀病菌、杀虫卵、腐熟进田,从而达到果品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在产品成熟后,他指导农场认真采样、认真化验、认真检测,在“三个认真”的基础上,确保所售产品质量安全、品质无忧。在袁国明的指导帮助下,田歌家庭农场的三个产品都已量产,80亩的阳光玫瑰葡萄亩均2400斤左右,25亩的车厘子亩均1500斤左右,80亩的猕猴桃亩均4000斤左右。由于物美价廉,市场供不应求。

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技服务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每当有新技术出来,袁国明都会第一时间在示范基地进行熟化和集成,思考如何让农户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新技术新模式。稻麦周年粮食高产攻关项目是近年来国内农技专家研究的一项新型农业科技项目,在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袁国明知难而进,带领团队在闸口村如皋市祥盛稻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50亩土地上进行试验示范,全面采取新技术、新举措。在前一茬的小麦过程中,他一是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扬辐麦4号小麦品种;二是采取精播技术,即用最少的播种量,每亩7公斤小麦种,获得最高产量;三是采用化学调控技术,科学施肥,促进分蘖,在每亩基本苗12万左右的情况下,成熟时每亩达30万左右的成穗数;四是把握时点重施拔节孕穗肥,他亲自操作,做到保穗数、攻大穗、增粒重;五是抓好防治病虫害,针对多阴雨天气,重点防治小麦的白粉病、赤霉病等,做到适期用药剂,药肥混喷,病虫兼治还抗干热风,在小麦的扬花初期、盛花期坚持两次用药不动摇,充分发挥植保机的作用。通过综合高产措施的落实,创造了圩田地区小麦650多公斤的高产量。加之水稻管理也不错,两季累计亩产量在南通市排名第一,获得南通六县市稻麦高产攻关竞赛一等奖。

40年来,袁国明以满腔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扎根基层,服务农业,甘于寂寞,无怨无悔,把村民当亲人,把他们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一个电话,一个口信,一个信息,对他来说都是责任,都是信赖,都是重托。这些年来,袁国明指导培育了李高明、范志华、郭来根等20多户农场主,常年服务100多个种植大户,全镇千余农户的田间地头留下他的足迹,为农户节本增收近千万元,受到农户一致好评。由于成绩突出,他先后被授予如皋市劳动模范和如皋市首届十大工匠。

以师带徒,续写助农新篇章

1964年11月出生的袁国明将于2024年年底退休,早在2020年11月退居二线后,他就申请加入了如皋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并担任石庄分会助力乡村振兴小组组长,继续为助力乡村振兴奉献余热。近年来,袁国明在自己到一线助农的同时还做好传帮带,协助建成了一支全镇32人的农业科技队伍 。如今,这32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田间地头,发扬袁国明心系农民的朴素情怀,为农民传播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成为石庄镇农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袁国明所在的工作单位石庄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办公室有7名农业科技人员,袁国明将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6名同事,他们中已有3人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南通农校外贸专业毕业的石小丽,通过袁国明的传帮带,由外行成为内行,逐步独当一面。在2023年南通市稻麦周年粮食高产攻关创建活动中,石小丽主动在洪港村6组进行了150亩田的国红6号小麦高产试验,由于狠抓了施肥、除草、治虫、防涝等关键措施,小麦亩产518公斤比正常田块每亩增产100多公斤,夺取了创建活动的一等奖。

在抓好镇级工作团队培养建设的同时,袁国明还注重对村级农技队伍的培育。他利用如皋市耀红家庭农场现有的设施,组建了石庄镇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基地,对全镇21个村居的25名村级农技员和全镇的种植养殖大户进行技术培训,每年至少要在夏收夏种前和秋收秋种前进行两次集中学习培训。杨庄村共有2800多亩耕地,其中1720多亩实现了土地流转,建了6个家庭农场,村农技员范志华流转了其中的432亩新办了如皋市志建家庭农场。由于经常参加袁国明组织的学习培训,范志华的农技水平逐年提高,他家农场的农作物产量也比较高,去年水稻亩产达650公斤,今年小麦亩产超500公斤。作为村级农技员,范志华还经常深入村的其他5个家庭农场和其他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带动了全村2800多亩小麦、水稻都达到了高产,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风里来,雨里去,把青春和热情奉献在乡村广袤无垠的田野里;入农户,进田间,把论文与成果书写在农民笑逐颜开的脸庞上。“一辈子和农民土地打交道,我爱这片土地。希望在我还能干得动时,为助力乡村振兴多做些贡献。”袁国明,一位老科技工作者,在四十年的寒来暑往中,见证了春播秋收,见证了土地的四季更替,他把自己当成一粒种子,深深地扎根基层,用汗水浇灌大地,期待更多的开花结果。

(如皋市老科协吴华、石来平、石金耀)

图片1.png

在如皋市乡野一顷家庭农场作技术讲座

图片2.png

在村民沈玉梅田头查看小麦生育进程,指导如何适期适量施用小麦拔节孕穗肥

图片3.png

在杨庄村志建家庭农场作水稻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