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不用扬鞭自奋蹄——记海门区老科协海门街道分会会长施善明
发布者: 科技之窗 发布时间: 2023-08-08 09:15:33

没有惊天业绩,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忠诚踏实,有的是谦恭低调。他以牛的勤奋、正直、谨慎和执着,书写着“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彩人生。他,就是海门区老科协海门街道分会会长施善明。

甘为人民谋利的孺子牛

一个“甘”字是出自内心对人民群众的爱,容不得半点“虚情假意”,不带有丝毫“吹牛”成分。今年75岁的施善明已有55年的党龄。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2018年3月的一天,作为街道老科协主席的施善明去高桥村调研,该村支书提及村里有一低保老妇独自一人带着即将初中毕业的孙女艰难度日。施善明一行即刻前往该家。经了解,老妇的老公姓龚,已病故多年。外地媳妇生下女儿不到一年便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好吃懒做的儿子不务正业,老人家与名叫龚凯倩的孙女相依为命。经施善明反复工作,他孙女考入上海崇明职业学校。临行前,施善明自掏腰包为该生购置皮箱、羊毛衫、雨伞和水杯,还给她200元零花钱。小龚毕业后在上海飞机制造厂工作,她奶奶逢人就说:“施主席是我家的大恩人”。去年3月,面对新冠疫情肆虐,为了外防输入,切断传播源,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施善明动员5名老科协会员一起主动请缨,组建海门街道三和片疫情防控银发志愿服务队。他亲自担纲。获准后,施善明妥善安置中风在家的妻子,每天奋战在卡口一线8个小时以上,查“两码”、测体温。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为海门西大门的防疫筑起一道铜墙铁壁。其事迹被《海门日报》等媒体报道。

勇做创新发展的拓荒牛

施善明在部队长期从事政工工作,正营职转业到乡镇一直担任组织委员和党委分管党务的副书记。对于政工,他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他撰写的《与战士谈心交心的“三要三不要”》《如何写好自我剖析材料,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等文章分别被军地媒体录用。退休后,他学习不断,笔耕不辍。他常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面前开创新的局面,唯有学习,学了就能抓住工作的‘牛鼻子’,而不学,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他除了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重点学习老科协工作者必备的相关业务知识,努力吃透上情,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每年接地气、易操作、见实效的工作要点。今年一月中旬,《海门街道老科协工作要点》就印发到了各位会员手中,大家对照任务清单,按序时进度把任务落到实处。不久前,施善明又召集部分会员一起就疫情常态化管控下基层老科协工作的基本方法、主要任务和考核办法进行探讨,形成了街道老科协工作的特色。如此快捷的行动,尤其是创新的举措无疑为广大老科协队伍中的新人提供了成功的蓝本。

争当艰苦奋斗的老黄牛

艰苦奋斗是党的传家宝。施善明常说“我们大都来自农村,从小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现在富了,虽不必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艰苦未必辛苦,更不是痛苦的代名词”。在职时,他哪里任务重、困难多,就出现在哪里,敢于同强的比、跟快的赛、向高的攀是他的真实写照。他清正廉洁,从不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礼金礼品。刚退休时,几家企业相继出3000、5000不等的月薪请他去当顾问,都被他一一谢绝。对此,有人说他钻了“牛角尖”,也有人说他使“牛脾气”。但施善明心里这样想着:虽然自己管理上有一套,但既没有生产技能,也没有销售渠道。企业请我过去当顾问,有我对其过去支持的“补助”之嫌,或者有利用我的人脉资源为他们获取好处之嫌。而当镇上主要领导开出每月只有交通、电话补贴共120元“工资单”、做涉老部门工作时,他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而且像在职干部一样早出晚归,勤奋工作,乐此不疲。他注意勤俭节约,办公室里几乎不开空调,并坚持人走灯灭。平时生活俭朴,从不购买昂贵衣物。他患有慢支等疾病,每到冬季总要咳嗽不止,有时颈椎、腰椎疼痛,肠道不适,但他坚持服药,从不影响工作。在他的领导下,收集合理化建议、金点子,撰写调研报告、会员对接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都始终走在其他镇(园区)前列。海门街道老科协被南通市 表彰为先进集体,他个人也被评为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省校外教育辅导站先进个人等殊荣。(金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