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100多年前,祖籍通州、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张謇,面对朝廷腐败、政局动荡、列强侵华、民族危亡的时局,毅然决断辞官回到故乡南通,怀揣“建设一新世界”的梦想,秉持“实业救国”及“父实业、母教育”的理念,坚定地走地方自治之路,苦心经营南通30年,创造了多个全省乃至全国第一,如江苏第一条公路、江苏第一条沪通长江航线、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全国第一个博物馆等。使地处江海之滨的南通县一跃成为全国的“模范县”,蜚声海内外,吸引了日、美、英等国家的政要、学者纷纷前来考察观光。但于,由于其所处的时代的原因,自身历史观及经济实力不济等原因,他的梦想最终走向衰败幻灭。对百年前张謇在南通的社会治理实践成败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更好的推进当下中国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资政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张謇治理南通社会取得的成就概述
张謇苦心经营南通地方自治,干出了一番永垂史册的大事业,不仅为南通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中国轻纺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主席曾对他高度评价:“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民国三年(1914),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对张謇在南通地方自治中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嘱咐张謇将南通自治成绩总结编写出来,印发全国,以起示范作用。因为当时全国搞地方自治的州县有不少,多数流于形式,天津等地比南通还早,但是,真搞出成绩来的不多,唯有南通取得了巨大成就。
民国十年(1921),张謇准备举办“南通地方自治第二十五年报告会”,分别就实业、教育、慈善、交通、公益事业五大部类陈列展览之场馆,全面展示南通自治取得的辉煌成就。实业如农业、垦牧、盐业、工业、商业物品陈列;教育如初高小学、中学、师范;农、商、纺织、医、女工、蚕桑、盲哑等教育成果;慈善如育婴、养老、幼稚园、栖流所、贫民工场、游民习艺等;交通如新辟县乡干支线道路建设现状;公益事业如水利、公园、剧场、博物苑等。
笔者把张謇治理南通社会取得的成就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一是农工商协调发展。张謇在经营南通自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走农工商协调发展的思路,成功创办了以大生纱厂为龙头的20多家工业企业;通海垦牧公司、大有晋公司等一批沿海开发农牧业企业;通崇海花布总会、通崇海泰商务总会等商务机构。
二是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张謇认为“自治之本在兴学,兴学之效在普及。”“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因此,他在创办实业成功的基础上,大办教育、水利、慈善等公益事业。创办了370多所中小学,全国第一个师范学校、全国第一个博物苑,还有医院、公园、幼稚园、养老院、栖流所等一大批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
三是城市建设拉开序幕。张謇认为城市建设先须规划,规划先须测绘。“欲求自治则必自有舆图始,欲有舆图则必自测绘始。”他先后在师范校里开设测绘班,培养测绘人才;设立测绘局,绘制成南通历史上第一张交通图《通州水陆道里详图》,规划形成独特的“一城三镇”田园城市格局;建造了江苏第一条公路——港闸公路,开辟了3条干线5条支线的公路网;创办了大达轮步公司、达海航业转运公司,开通了南通至上海的长江航线,兴办长江与内河水上运输业,等等。
四是社会治安大为改观。南通先后设立警察局、巡警传习所、巡警教练所、罪犯习艺所和监狱。培养和建立了警察队伍,加强社会治安。设立栖流所,收养那些流离乞讨人员;设立戒烟会,收治改造那些吸毒人员;设立贫民工场,招收贫民子弟做工人;设立济良所,收容改造娼妓,救助受害妇女,改良社会风气。
二、张謇治理南通社会失败的原因剖析
张謇先生倾力实施村落主义构想,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其所处时代的原因、自身历史观的原因及实力不济的原因,必然导致其村落主义梦想幻灭。
第一,所处时代使然。张謇处在晚清朝廷无能、行将倾覆;北洋政府腐败、军阀混战、外国列强侵略、瓜分势力范围的时代,他企图躲开这些劫难,凭借南通地处偏远的地理环境,经营他的村落主义梦想,然而还是逃不出“乌托邦主义”泡沫的命运。事实上,当时北洋政府一时为了利用张謇的“模范县”来粉饰门面,故且允许张謇在南通搞地方自治,但一直对全国各地的地方自治有所顾虑,防备地方势力扩张,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故绝不允许张謇地方自治范围向外扩大。当张謇希望把他所追求的地方自治主张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时,多次遭到当局统治者的阻挠和拒绝。民国四年(1915),张謇的《南通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一书原本打算分发全国,后因熊希龄内阁垮台,袁世凯认为全国一千数百县自治机构太多,徒糜公费,不办一事,且为地方行政掣肘,下令停办,而未能分发全国。民国八年(1919),张謇和江苏一批绅商筹划在上海设立“中华模范地方自治讲习所”,遭到当时掌握北京政府的皖系军阀的断然拒绝。民国九年(1920),张謇发起成立“苏社”,主张“苏人治苏”,希望把整个江苏纳入他所追求的地方自治轨道,江苏省政府对此采取了软拖的方法,使张謇的主张被迫取消。他还曾提出徐州建省计划,起草了《徐州应建行省议》的奏章,在苏北一带建立独立于江宁府以外的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南通以外更大范围内推行地方自治,上奏朝廷后也遇到冷遇,未能如愿实施。
第二,自身历史观使然。由于张謇接受的封建主义旧思想教育,尽管他后期开始接受西方民主文明思想的影响,但纵观他的村落主义构想和地方自治实践的全过程,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出,他走的是一条绅治路线,或者说是精英治理的理念,即由张謇为首的少数绅士治理的南通地方自治模式.正如张謇自己所说:“窃謇村落主义,经营地方自治……始发于謇兄弟一二人,后由各朋好之赞助。”张謇的村落主义没有西方国家和日本地方自治中的民主概念。他试图通过自己和少数绅商能人,创造财富后,承担起社会责任,“追踪三代圣王,救民于水火”,从而改变社会。这是由张謇的英雄主义历史观所致。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而张謇的村落主义靠的是个人和少数绅商才能的维系,缺乏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显得势单力薄,注定摆脱不了走向没落的悲剧。
第三,实力不济使然。张謇苦心经营南通地方自治,计划十分庞大,急于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迅速改变南通的社会面貌,在创办大生纱厂起步的同时,对教育、文化、市政、交通、水利、慈善等众多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全面铺开,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战线之长,耗资之多,基本上靠的是大生资本集团盈利所支撑,已经远远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民国十一年(1922),伴随着大生企业集团总危机的爆发,靠大生企业盈利的钱维系的地方自治其他事业严重受损,至民国十四年(1925),单大生一厂的负债率已高达258.89%,到了实在难以为继的状况。暮年张謇为筹款维持慈善公益事业还亲自上街“鬻字”募捐。张謇自己也意识到南通地方自治各项社会事业,“因急进务广,而致牵搁。”
张謇虽然未能实现“建设一新世界雏型”的梦想,带着无尽的遗憾走了。但是,他给南通人民留下的光辉业绩令世代所传颂。
三、张謇治理南通社会的实践对当代借鉴意义
我们研究张謇先生地方自治思想,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推进通州社会治理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把发展实业作为社会治理的第一要务。张謇先生认为:“地方自治条理甚繁,当以实业、教育为先。”地方自治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工商各业。因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四者民所衣食之原。”张謇先生从创办大生纱厂开始起步,像滚雪球一样,创办了油脂厂、造纸厂、冶炼厂等20多家工业企业和通海垦牧公司、大有晋公司等一批农垦企业,不仅积累了雄厚的财富,而且解决了大批劳动力就业门路。正如胡适先生评价张謇“当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经济发展是社会治理的治本之策。张謇先生的这一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安定才有保障。因此,我们要一以贯之地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实现了全面小康目标,正在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实话实说,我区的经济发展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要想摆脱负债办事业的现状,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我们要以更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以更加务实的精神,采取更加扎实的举措,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好,把蛋糕做得更大,以更大的气魄去办好各项社会事业,让人民过上更幸福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的生活。
二是把教育事业摆在社会治理优先发展的位置。张謇先生认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自治之本在兴学,兴学之效在普及”,教育的目的是要传授自立谋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地方造就合格的士农工商人才,“使地方无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人人都能自食其力,自谋其生,自养其老。民众有了文化,就能改掉不良习气,社会就能文明进步。因此,他在创办实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兴办了370多所中小学校,还兴办了师范、纺织、农业、航运等一批职业类学校,使广大普通百姓子女有学上,培养了大批人才,使南通成为全国的教育之乡,至今南通教育事业发展在全国领先。今后,我们仍然要传承先贤张謇的教育思想,不断光大通州的教育事业,加快通州教育现代化步伐,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培养社会文明风尚。
三是把法治理念贯穿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张謇先生认为,地方自治,兴办实业,“当乞灵于法律。法律作用,以积极言,则有诱掖指导之功;以消极言,则有纠正制裁之力”。1903年,张謇东渡日本考察,亲眼目睹日本经济发达,社会治理有序,立宪政治给日本社会治理带来深刻变化。亲身感悟到:“东西各国办事人并非别一种血肉特造,止法度大段公平划一,立法执法司法人同在法度之内,虽事有小弊,不足害法。”“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张謇先生在南通实践其地方自治思想的过程中,一方面倡导以德治理,以道德教育,提高富裕群体的道德水准,不“见利忘义”,担当起社会责任,普济贫困百姓,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另一方面倡导法治理念,建立各项社会管理规章制度。他创办警察学校、巡警传习所、巡警教练所,培养警察队伍,设立警察局,依法开展地方治安工作,维护社会秩序。他创办罪犯习艺所、济良所、劝学所、戒烟会等机构,改造罪犯,改良妓女,矫正吸毒恶习,使社会风气大为改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张謇先生的村落主义构想终告失败,“建设一新世界雏型”的梦想终告幻灭。但是,他那以德治理和依法治理的理念对我们颇有启迪,值得我们借鉴。当今,通州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民众法制意识大大提升,我们应当把以德治理和以法治理在更高层次、更广层面上更好地结合起来,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普及法制教育,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法制意识,使学法懂法遵法守法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营造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是把慈善公益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张謇先生认为,“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他将慈善公益事业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对慈善公益事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的理解更为宽泛,把发展实业积累的财富用来办育婴堂、幼稚园、养老院、残废院、济良所、栖流所、图书馆、博物苑、公园、医院、盲哑学校等慈善公益事业,泽惠南通广大民众,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张謇先生这种慈善理念和慈善精神,将永垂史册,代代相传。近几年来,我区自觉参与慈善行动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慈善之风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慈善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全社会的慈善文化需要进一步普及,全体民众的慈善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慈善基金的实力和救助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更加重视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持续开展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助孤、助老等活动,让每一个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阳光温暖、雨露滋润。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及广大社会爱心人士都要向张謇先生学习,主动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自觉参与慈善公益行动,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为我区的慈善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多作贡献。
张謇先生倾力经营南通地方自治事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他有独到的政见,开放的眼光,超前的意识,科学的头脑,不仅理论上有创新,而且实践上有建树,值得我们去挖掘、去研究、去学习、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