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徐志康:146页手稿、7万字,情系“三农”献余热
发布者: 科技之窗 发布时间: 2023-11-27 10:08:41

一本带着墨香、装帧朴实的《海门粮食生产发展简史》摆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高级农艺师、南通市海门区银发人才徐志康的书桌上。翻看着厚厚的手稿,徐志康心情激动:“人一辈子最高兴的莫过于能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我的一生差不多就是和粮食生产打交道!”

徐志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1960年,他从扬州农校毕业后投身开发大西北、支援大西北的行列,一干就是20年。1981年,他回到家乡服务“三农”,再一干又是20年。退休后,徐志康成为区老科协的第一批会员,继续参与科技培训、科普基地建设,撰写调研报告和建言献策,为乡村引进粮食新品种……现年84岁的徐志康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助力增收致富。

2022年,徐老开始手记整理资料,一笔一画、费尽心力书写《海门粮食生产发展简史》手稿。很难想象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一方面要克服身体、环境的困难,另一方面为确保内容的真实可信,一趟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反复求证,手写7万余字手稿所耗费的心血。这本书耗时约1年,系统展现海门73年(1949—2021年)来粮食生产中的奋斗故事和取得成果,字字凝结着老人晚年的全部心血,处处体现出一名老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深厚情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所追求的事业是无限的。服务‘三农’,是我永恒的追求。”这是徐志康日记中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6年4月,徐志康参加体检查出肺上出了问题,5月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出院后不到两个月,他又翻阅资料、下乡调研,8月份写出了《发展甘薯生产的建议》。这些年来,徐志康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他心爱的“三农”事业,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海门四色宝豆生产的现状及对策》《恢复元麦生产的建议》《提高我市粮食生产自给率的思考》《海门栽培水稻米质优的原因分析》等28篇高质量调研献策文章,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指导海门粮食生产建言献策。

作为区老干部讲师团成员,他先后多次赴镇村进行“小杂粮的开发利用与栽培技术”“油后花生的栽培技术”等科普宣传,每到一个村,徐老都会到田间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三星镇金锁村玉米作物长期不生长,徐老立即赶往现场诊断,认为主要原因是培管粗放,干旱少雨、拔节肥干施,用量又大、气体挥发伤叶片。徐志康当即开出田头处方,大水小肥,提前施好拔节肥,松土雍根,保持田间墒情。几天后,玉米终于生长,愁容满面的农民群众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多年来,徐老始终坚持“一对一”技术指导、“点对点”现场授技,解决了本地“洋扁豆花荚脱落多”“玉米肥窖”“玉米老僵苗”“蚕豆品种退化”等30余种农技问题。

前几年,他经常骑自行车下乡。现在年纪大了,子女不放心,他就趁星期天,请孙子陪着他骑车下乡。正像他讲的那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三农”,是他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