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献策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在发挥“五个优势”上求突破
发布者: 科技之窗 发布时间: 2023-08-08 09:11:56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乡村,关键在镇村党组织,方法路径在发挥党建引领力。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课题组认为,必须在发挥“五个优势”上求突破。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优势

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深刻总结党管农村工作的历史经验,充分吸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为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举,涉及领域广、矛盾压力大、目标要求高,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基层党组织必须从党管农村工作的宝贵传统中汲取智慧,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统揽乡村振兴全局,发挥组织优势,强化政治引领,加强统筹协调,健全运行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一是履行总揽统筹职能,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要强化规划引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例》及省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紧扣乡村振兴“20字”方针,聚焦富民强村发展取向,坚持“开门办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组织发动干部群众,深入分析镇村自然禀赋和现实基础,紧密结合镇村实际,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以及其与之配套的镇村国土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计划等,切实做到发展有规划、工作有方向、落实有目标,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提供行动指南。二是强化掌舵把向责任,落实党管农村工作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夯实党的农村政策基石;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全面振兴协调发展;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民、教育农民,引导农民,把农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共画好乡村振兴“同心圆”、同奏乡村振兴“进行曲”。三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压实乡村振兴责任。强化党委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责任,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统筹谋划,狠抓工作落实。要建立健全职责清晰的责任体系,根据年度乡村振兴工作部署,通过目标责任制考核文件和任务书的形式,将具体任务分解落实镇、村、组、机关各部门及其关联的干部和党员,形成上下同心、职责分明、齐抓共管、奖罚分明的乡村振兴运行体系,推动各级干部主动担当作为。

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动优势

实施乡村振兴,有赖于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有赖于千千万万个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和决定因素的基层党组织,必须强化党管人才职能,抓好组织建设,提升引领本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人才保障。一是扭住“牛鼻子”,筑牢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层单元,是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把坚定理想信仰、加强组织意识、牢记党的宗旨,深深地烙在每一位农村党员的心中。要组织开展“最强支部”评选活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功能,旗帜鲜明加强对各类组织和各项事务的领导。要实施“支部活力提升工程”,积极推行党支部“标准化+特色+若干任务”内容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党支部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要对软弱涣散支部,开展组织调整和教育整顿,提高基层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要全面落实党务政务公开,扩大村民对重大建设、重要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有力、村民信赖的战斗堡垒。二是建设骨干队伍,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要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选优配强用好村党组织书记。要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把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服务群众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要适应时代特点,积极探索村干部专职化管理方法,完善村干部选任、教培、激励、保障体系,稳定村干部队伍基本盘,调动工作积极性。要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培养、发展、纳新工作,加大农村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把农村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人吸引在党组织周围。要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三是开展多元化培训,全面提高服务本领。“没有金刚钻,不能揽瓷器活。”没有一点真本领真功夫,便无法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大展身手。要不落窠臼强本领,提升乡村振兴硬功夫,倡导“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学习实践,把农村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党员培养成为村干部,不断提高基层班子和党员队伍“双带”能力素质。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对接优质培训资源,给新型职业农民充电,把职业农民培养成相关领域的“土秀才”“土专家”“带头人”,让职业农民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以人才“出圈”推动乡村振兴“破圈”。四是激励党员示范,发挥带动作用。根据乡村振兴具体任务,结合党员干部素质状况,组织策划各具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搭建形式多样的党员示范带动平台,引导党员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强担当、亮身份、展形象,当好富民强村的“领头羊”、示范员和推动者,把共产党员初心使命和能力智慧写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大地上。

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发展推动优势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富民强村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基础。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使命扛在肩上,发挥发展推动优势,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组织带领群众寻找致富门路、发展富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雄厚经济基础。一是做优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精品农业,推动黑塌菜、白萝卜、东串猪等地方特色产业规模化,如皋大米、生态果蔬等主导产业品牌化,小微盆景、黑鱼金鱼等优势产业效益化发展。进一步放大“苏·皋长寿”品牌效应,扎实推进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三牌同创”,加快标准化生产、全程化追溯、品牌化建设的全产业链发展进程,打造省市农产品品牌。二是有力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家庭、集体、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坚持农、文、旅一体融合发展思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式发展,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县)建设为抓手,以示范项目为重点,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价值功能,加快培育发展精致农业、人文旅游、生态休闲等新型业态,全力提升乡村经济的能级和水平。三是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老校舍、厂房、仓库、农业机械等资产优化整合力度,变闲置、低效资产为有效经营资产,让村级获得资产经营收入;推进村集体利用村有河道河坡、村集体建筑屋顶等资产资源,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促进集体资源开发利用,让村级获得土地资源收入;通过巩固发展物业经济,切实提高现有物业资产利用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生产加工、产品营销等生产经营服务,拓宽服务创收渠道;支持村集体领办、创办新型合作农场、综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村集体在确保收益的前提下,采取承包、合营、聘请能人管理以及引入团队等方式开展经营;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打破地域界限,创新发展“飞地经济”,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创新引领优势

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显著精神标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的甚至还比较尖锐突出。在“三农”滚石上路、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深化改革创新,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坚持开明搞乡村振兴、开门搞乡村振兴、开放搞乡村振兴,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更多强劲动能。一是强化政策整合。各级党委政府在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的同时,要打破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强化政策综合整合,将散见于各涉农部门规章和文件中的粮食安全政策、产业用地政策、人才振兴政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产业政策、农民利益联结政策、生态宜居政策、公共服务政策、安全乡村政策等,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乡村振兴政策大全”,发挥“攥指成拳”的政策集成效应,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各种现实问题的突破和解决。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主动出台有利于乡村振兴的新政策新举措。二是实施土地整合。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可靠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资源。在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向土地要产出,向土地要收益。要通过全面实行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现代高效农业、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中,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形成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使土地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潜力所在,让黄土地上长出“金疙瘩”。三是创新资本整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资本运营新模式,整合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社会资本,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基金+基地+智库”的组合运作,使国有资本的“公心”与民营资本的活力得到有机融合,推动混合经济迸发新活力、实现新作为,不断为促进乡村振兴持续深入发展建立造血机制。四是加强力量整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通过各种方式投身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要用好“本乡力量”,充分挖掘农民企业家、农业种植能手、养殖高手和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鼓励和支持本土力量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身份发展农村产业、参与乡村振兴。要鼓励“返乡力量”“归来还巢”,通过召开乡贤大会、深入沟通宣传、展示乡村新貌,激发在外乡贤“家燕归巢”,自觉报效家乡、建设家乡。要吸引“外乡力量”,加大引资引才引智力度,吸引优质资金、人才、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五是拓展组织整合。要以实现互助共赢为目标,以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为纽带,以搭建机关村企党建联盟平台为抓手,强化组织整合,为乡村振兴注入组织力量。要围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扎实开展“双联双助”活动,发挥机关部门资源、人才、项目等方面优势,强化开发式帮扶、产业式帮扶,帮助建强镇村班子,帮村发展集体经济,帮户共同富裕。要持续开展做强“红色联盟”、助推“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行动,通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落实产业和经济帮扶责任,促进村企协同发展、互促发展、共赢发展。

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攸关国家兴衰和人民福祉的重要的国家发展和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既需要党的领导、政府支持、市场推动、社会关心,更需要广大农民勇敢地、自觉地承担起主体责任。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宣传教育群众、动员组织群众,群策群力,万众一心,唱响乡村振兴大合唱,共同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伟大目标奋勇迈进。一是用党的乡村振兴理论武装群众。群众并非天生就有力量,只有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要理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动员教育农民、组织发动农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最大力量源泉。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深谙理论伟力,积极当好乡村振兴理论的“播种机”“宣传队”,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闻的形式和触手可及的生动实践,向广大农民讲深讲透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重要政策、战略部署和方法路径,不断强化农民群众的主体责任,持续营造党委政府“双向奔赴”乡村振兴社会氛围。二是坚持以发展为民为依归。以人民为中心、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是党和人民的政治契约,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初衷和目标。在推进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征途中,必须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落实到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做决策、抓改革、建项目、强治理,要以群众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能不能得实惠作为基本考量和评判标准,坚决防止和杜绝假改革之名行形式主义之实、做违反群众愿意和伤害群众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事,让农民朋友真切感受到实施乡村振兴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切实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广大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村美好家园的建设者、乡村文明成果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结合农村区域特色,合理引进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综合管理提质增效相结合,提升特色农业产业效益,稳定增收;着力探索“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互联网”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加强质量监管和品牌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提高。要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农村文明新气象。要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充满活力村民自治机制。持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安定。

(水润民 李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