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献策
关于崇川社区科普大学规范建设提质发展的思考
发布者: 科技之窗 发布时间: 2024-03-21 11:42:02

崇川作为南通市主城区,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普资源,着力放大社区科普大学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乃为新时代的奋斗方向。2023年,区老科协将社区科普大学规范建设提质发展作为重点调研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社区科普大学一线开展调研,邀请具有各方代表性的人士召开调研座谈会,对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拟在对我区社区科普大学的办学特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面上提升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和发展水平能够有所启迪和帮助。

崇川区社区科普大学办学探索起步较早。2005年,全省第一所社区科普大学在百花苑社区诞生。多年以来,我区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克服前行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始终保持了正常运行,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区社区科普大学已发展到24所,分布在14个街道24个社区,学员1000多名。其组织机构、教学内容、办班形式、班级制度渐趋规范成熟,初步形成了功能社会化、教师专业化、教材人性化、组织网络化的科普体系,为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家门口的大学”已连办18年,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屈一指,其间多次受到省、市及相关部门的表彰奖励。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 硬件与软件并进。争取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强化硬件武装和软件建设,各办学点有规范的教学场所、良好的教学设备和必要的网络环境,不少教学点还开辟了社区科普馆、便民书屋、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以及室外健身场所等阵地,适时开展学员喜闻乐见的活动,让社区科普大学成为他们“学习在社区,娱乐在社区,奉献在社区”的精神家园。同时把配好建强师资队伍作为办学的一大重点来抓,目前社区科普大学拥有讲师团成员30多名,为开展常态化教学提供了人才保证,区科普讲师团获评省老科协“全省先进科普讲师团”。

(二) 普学与选学兼顾。我区社区科普大学课程覆盖面广,设有50余门。除常规开设的政治、法律、环保、防疫等教学内容外,针对学员差别化多样化需求,采取菜单式选学模式,为他们量身定做“科普套餐”。由各社区科普大学从讲师团成员报送的菜单中挑选所需科普项目8-10门,菜单包含了家政、医疗、保健、电脑、声乐等众多课目,列入科普教学计划,开展适销对路的科普服务,不断提升学员对科普课目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十年来累计开班4600余场,总受众115000 多人次。

(三) 线上与线下结合。近三年来,根据疫情的变化,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实行常态下线下教学为主,疫情期开展线上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开辟微信科普,办好“空中讲堂”。仅去年,与有关专家合作,制作了防疫、接种、食品药品安全、环保等7个短视频,并围绕宣传《民法典》,制作了专题视频课程6篇,转发给全体学员学习。通过“空中讲堂”,科普受众近20万人次,为丰富科普方式积累了工作经验,拓展了更广空间,受到上级老科协领导的肯定。

我区社区科普大学在前期的建设和发展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但是由于政策引导、体制保障和机制激励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加之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办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管理体系的缺陷。我区社区科普大学管理模式,理论上为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街道一级科协、老科协组织基本上尚未介入管理,尤其多数街道老科协组织系近两年刚刚组建,在社区科普大学管理上,参与的意识性和主动性不够强,其作用尚未有效体现。多年形成的区和社区“两级办学”的管理格局在街道老科协组织业已健全的情况下尚未发生根本改变。

(二) 供需关系的失衡。一方面办学布点不尽合理。全区建有办学点的14个街道中,大多有2所以上社区科普大学,最多的街道有4所,但还有2个街道至今仍为空白,不能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科普需求。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很多讲师任教多年,尽管每年的教学内容都能出些新意,但也做不到年年另起炉灶,上下年之间的教材难免有交叉甚至雷同的方面。而很多办学点已经存在10年之久,听课的基本上还是那批老学员。由于课程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部分学员觉得上课没有新鲜感,“听觉疲劳”导致他们参学的热情受到影响。这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课程“老面孔”与学员“老面孔”的问题亟待研究破解。

(三) 师资建设的短板。我区虽然建有一定规模的社区科普讲师团,但师资队伍年龄偏大,有的讲师已经超过75周岁。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去没有执教经历的“土专家”,退休以后从事科普教学,由于他们过去没有受过专门的教师资格训练,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而社区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边缘,他们又没有机会参加师资业务培训,其执教水平难以进一步提升。近两年,虽然师资人才库建设受到多方重视,但由于社区科普大学教师报酬极其微薄,各方精英和有识之士在退休以后愿意并且有志于从事社区科普大学教学工作的并不多,这无疑会影响到师资队伍的后续发展壮大。

(四) 物质基础的薄弱。多年以来,各教学点没有专门的财力投入,作为办学支点的社区,也缺少经费来源。虽然区科协每年对社区科普大学有少许经费补贴,但仅能解决教师的基本讲课费用,开展教学所需的必要经费缺乏解决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区科普大学的发展。同时,社区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对辖区社会资源的整合手段和能力也比较有限。上述原因,导致办学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社区科普大学无论教学场所,还是办学条件,都不能与正规的社会教育机构相提并论,个别教学点的一些基本要件已陈旧老化,亟待更新。

(一) 强组织优体制,提升工作统筹力。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与发展涉及面广,关联度大,必须建立健全领导管理体制。一要加强领导突出“统”。建议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和发展纳入工作范畴,进行统筹谋划指导;同时,建立社区科普大学管理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统筹社区科普大学发展方向、区域布局、科普内容、经费落实等重大问题,领导小组由区科协和区老科协领导、讲师团成员代表、街道老科协分会负责人代表、社区科普大学联络员代表等组成,涵盖各个层面,由区科协主要领导任组长。二要细化职责突出“明”。区科协作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的主体,负责统筹社区科普大学的发展方向、区域规划、经费落实等重大事项。区老科协负责社区科普大学的事务管理,包括落实社区科普大学区域布局、教学计划、师资配置以及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管理等。街道科协主要统筹辖区内社区科普大学综合管理。街道老科协分会负责辖区内社区科普大学管理,帮助落实教学场所,改善教学环境条件,指导社区挑选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的同志担任社区科普大学联络员。社区科普大学联络员负责组织学员按计划开展学习,管理课堂纪律,配合讲师完成教学计划,汇总资料,传递信息。三要齐推共促突出“联”。坚持整体联动,合力推进。建议区发改委、教体局、科技局、工信局、农水局等涉科部门适时组织业内专家,深入社区科普大学讲坛,传播科学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区科协、区老科协、街道科协、街道老科协分会和有关社区应认真总结社区科普大学教学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在面上推广,并适时会商研究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办法,确保社区科普大学规范健康有序运行。

(二) 强规划优布局,扩大科普覆盖面。根据崇川社区科普大学教学资源现状,着眼供需平衡,做好科学规划,合理空间布局,消除空白点,扩大辐射面,为市民更好接受科普教育提供新的机遇。一要增点拓面填“空白”。对领导重视、学员充足、区位适中、符合办学条件、自身有办学愿望的社区,应支持鼓励建立社区科普大学。特别是目前尚未建立社区科普大学的街道,要加快组建步伐,尽早实现街道层面社区科普大学全覆盖。二要补员扩容聚人气。对学员人数明显不足的办学点,应适当扩大施教范围,拓展科普办学的服务半径,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让办学点周边社区有参学意愿的市民走出家庭,参与进来,增添新鲜血液,以维持和增加办学点的人气。三要优胜劣汰抓提高。对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比较粗放、教学效果不佳的现有社区科普大学,进行整顿提高,必要时予以撤并;同时对办班时间很久、大部分课程已教多个轮回、学员学习兴趣减退的办学点,应进行调整,另行选点新办。

(三) 强教学优课程,增进群众获得感。教学是社区科普大学运作的中心环节,要突出科普和人文两大主题,紧贴时代要求和群众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把社区科普大学办成群众满意的品牌。 一要立足教学强功能。凸显教育功能,推动科普教学从知识普及上升到价值引领,引导学员既要学习应用科学知识,更要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并应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尤其要针对社会多元文化现象,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放大服务功能,寓科普教学于服务群众之中,应民所需,解民所惑,把科普知识带到群众身边,送到群众手中,为他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科普套餐;提升社会功能,将科普教学融入社区建设与发展,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二要改进方法抓结合。坚持汲取经验与时代创新相结合,既要沿用经过前期实践检验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又要立足时代前沿,不断推陈出新,在创新中彰显办学特色,尤其网络社会背景下,要从日常生活的科普拓展到新知识新技能的普及,帮助群众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智慧生活;坚持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科普教学既要提升专业水准,更要接地气,符合群众口味,让群众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从而拉近科学与群众的距离,产生从群众“被科普”到群众“追科普”的效应;坚持室内教学与课外科普相结合,探索开辟科普“第二课堂”,利用相关重大节日,依托各类科普阵地,组织学员走出常规室内教学模式,进入活动现场进行科普体验,参加科普实践,领悟和分享科普知识,并吸引更多社区群众参与其中,通过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增强感染力,扩大受众面。三要顺应民意设课程。重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把民意民需作为开班设课的第一选择。根据学员年龄阶段、个体素质、知识需求的差异,优化课程设置;在广泛听取学员合理化建议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扩充教学内容,促使课程设置面孔常新,科学合理,紧贴民需,切实管用。每两年,应组织一次科普知识竞赛或教学成果展示,以检验教与学的效果。

(四) 强师资优团队,筑牢事业支撑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的关键支撑。师资队伍建设应在三个方面着力: 一要纳新储才强智库。讲师队伍由于年龄、健康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需要顺时应势,动态调整。要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贡献才智,多方拓展师资的来源渠道。讲师人选可以从老科协会员中的专家里挑,可以在退休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党员中选,也可以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机关部门的在职领导、专家中聘。对拟入库人选,应组织优秀教师和学员代表听其讲课,评价胜任的方可录用。通过智库建设,永葆师资队伍的生机活力。二要交流培训提技能。科普教学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只能靠讲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摸索。鉴于每个人资历不一,专业各异,教学对象有别,体会也不同,开展交流培训是提高讲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应定期组织召开教师和联络员代表座谈会,及时沟通了解教学信息与学员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适时组织部分讲师通过观摩教学和点评教学,共同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探讨社区科普教学规律,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并尽可能组织讲师参加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提升这支队伍的科技含量。三要以人为本重关怀。考虑到讲师备课、制作课件要花费相当的精力以及路途奔波等因素,要给予他们必要的报酬。并在每年底,根据讲师累计授课时间、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受学员欢迎程度等进行考评,推荐优秀讲师,对有造诣、有成就、有影响的讲师给予必要的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五) 强基础优环境,提高办学保障度。一流的教学设施,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质的教育环境是我区社区科普大学规范办学提质发展的一大努力方向,要以打造区级社区科普大学示范点为契机和动力,进一步做强硬件,做优环境。一是办学条件重提标。社区科普大学要有可供50名左右学员学习的教室,有讲台、学桌、黑板、电脑、电视机、投影仪、电子显示屏、音响等教学设施,有资料室、打印机、复印机等配套设施设备,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适时推进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更新换代。重视发挥社区科普大学对办学点所在社区的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等阵地的使用效能。建立社区科普大学校长微信群、学员微信群、联络员微信群等,以加强社区科普大学之间、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微信群、短视频、社区大屏等媒体,进一步办好“空中讲堂”。二是行政推动增投入。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对社区科普大学基础建设、工作运行、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保障。建议市科协设立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各县(市)、区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争取区党政领导支持,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纳入区惠民服务工程,把社区科普大学教育活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畴;加强协调沟通,力争将社区科普大学相关建设、活动经费纳入办学点所在街道的财政预算;并积极创造条件,将社区科普大学办学场所纳入新开发小区的配建设施。三是整合资源善借力。充分利用辖区社会资源、部门行政资源,深入开展互联共建,积极与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职工之家等方面合作,借助已有资源开展工作;动员辖区单位的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实验馆等科普基地向社区科普大学开放,通过内力与外力共同发力,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南通市崇川区老科协副会长李长文、潘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