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献策
推动南通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布者: 科技之窗 发布时间: 2024-03-21 11:17:23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对技能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大力发展技工教育。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六个月后,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被提上日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我市进一步抓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技工院校是开展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构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托。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如何扎实推动南通技工教育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现状分析

(一)主要历程

以1905年张謇开设艺徒预教学堂为起点,在南通创办了20多个职业教育机构,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暨技工教育的先河。南通技工教育事业秉承张謇职教思想,一路走来不断传承、发扬光大。1978年我市恢复了1956年创办的南通市技工学校,之后相继新办了南通市电机厂技工学校、市纺织技工学校等10所技工学校。到上世纪90年代,我市形成了县县有技工学校的办学格局。1999年南通市技工学校升格创建成南通市高级技工学校,2000年创建成我市第一所技师学院——南通技师学院。至此,我市形成了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三级技工院校办学层次的全覆盖。进入新世纪后,我市又创建成南通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并逐步升格创建成技师学院、省级重点技师学院,现为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

(二)现有规模

目前,我市共有技工院校11所,其中有技师学院2所,高级技工学校2所。11所技工院校在校生约3.2万人(含弹性学制学生),每年招生数保持在1万人左右,全年开展企业(社会)培训6万人次以上。我市技工院院校年均毕业生人数700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约占我市每年新就业人员的16%左右。我市技工院校毕业生留通就业率一直都排在全市各类大中专院校第一。

(三)目标定位

近年来,我市技工院校在紧紧聚焦五好定位、赋能五大重点产业上下功夫。聚焦五好定位:抢抓好——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绝好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好——南通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大桥、大站、大机场近在咫尺,交通网络发达)。培育好——与南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效衔接的专业群(南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提升好——技能人才队伍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助推好——“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建设。赋能五大重点产业,即:船舶海工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集群升级。

(四)贡献突出

近10年来,我市技工院校为全市培养高技能人才52.53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累计49020人;全省“双创人才”高技能人才累计33人。建成或在建国家、省市级各类项目310多个,其中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家、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1家、江苏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0家、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9家。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50家。现开设专业90多个,其中省级技工院校特色专业4个,省级技工院校示范专业13个,省级技工院校重点专业31个,省级技工院校精品课程42门。全市现有在校技工院校正式编制教师1400余人,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3人,全国技术能手8人,江苏大工匠和江苏工匠33人,省级企业首席技师108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20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4人,省级技术能手35人,省级突出贡献技师、高级技师10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98人,市级技术能手(大赛)382人。现有规模以上校企合作单位200余家,企业订单班100多个,在办企业新型学徒制班80多个,中外合作班20多个,各类企业实训基地280多个。技能大赛屡获佳绩,获国家级奖项300余项,省市级奖项2600余项,省级技能状元2人。

二、主要问题

(一)学历制培养技能人才总量规模偏小

随着南通2020年GDP迈入“万亿俱乐部”,2022年达11379.6亿元;随着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等一系列利好南通未来发展的重大工程列入国家战略;随着南通列入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随着崇启大桥、沪苏通大桥、盐通高铁等相继通车,南通迈入“高铁时代”“地铁时代”;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的交汇叠加的重大机遇,南通对人才的需求量已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而每年我市通过技工教育学历制培养的技能人才总量大约7000人左右。我们调研的5家企业,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是招工难,招技工更难。由此可见,我市技能人才的培养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数量极不匹配,技工教育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技能人才的贡献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学历制培养高技能人才占比量偏低

目前,我市每年通过技工院校学历制教育培养的高级技工只有1000多人,技师只有一所学校培养,每年100人左右。现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技师班学生223人,位列省重点技师学院第11位;高技班学生3681人,位列省重点技师学院第9位。我市技工教育通过学历制培养高技能人才占比量偏低。

(三)毕业生学历待遇不能一视同仁

关于技工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学历待遇,国家、省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一些单位还是没有得到落实。如:不允许技工院校进初中学校进行招生宣传;在中考招生中封锁技工院校的招生信息。技工院校高级工班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学历待遇得不到认可;技工院校护理专业、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学历待遇也是如此,不能参加相关资格考试获得职业(执业)资格证等等。

(四)诸多体制机制束缚

一是教师编制少。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工院校设置标准》要求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师生比分别达到1:20;1:20;1:18。如: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在校生5557人,教师数应达到309人,而现在学院全部编制数只有231人,只占74.7%,学院只有通过招聘编外教师进行弥补。编外教师是体制外,待遇低,其工作稳定性很差,10多年来,先后有近百名编外教师离开学校。二是办学资金缺。技工院校1-3年级学生,按国家政策规定实行免学费政策。技工学院所办专业又大多以二产类制造类专业为主,所用重型设备、仪器仪表多能耗,设备价值高、使用环境要求也很高,有些设备、仪器仪表需要保持恒温、干燥等。全省重点技师学院生均拨款平均数已达2万多,而南通工贸技师学院为10800元/生。三是发展受到限制。我市创办的第一所技师学院——南通技师学院,2004年并入了南通职业大学。并入后多年只招收培养3年制中技生,后三年进入南通职业大学本部学习,注册为高职高专学籍,多年没有培养高级工、技师。我市唯一的一所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办学规模比10多年前扩大了五倍多,但校区土地面积只有209亩(全省重点技师学院校区平均土地面积422亩,南通不到一半)。主管部门、学院对扩大办学规模继续发展的愿望都很强烈,但受到土地面积等制约束缚,在现有条件下,学院扩大规模发展已很困难。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技工教育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指出,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重点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党委层面: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指示精神,把提升全民技能、构建技能社会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健全技能人才发展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政府层面:一是建议加强统筹协调。建议由市政府牵头,人社、编制、发改、财政、教育、资源规划、工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团体共同参与的技工教育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机制,研究技工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二是建议把技工教育纳入当地本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远景目标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具体项目实施布局中。三是建议建立技工院校办学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全市技工院校的办学质量及综合竞争力进行跟踪评价。相关部门:一是建议强化组合式政策供给,与时俱进、滚动出台扎实推动南通技工教育各个方面的系列配套政策体系。二是建议对技工院校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技工院校设置标准》,不断改善技工院校办学条件。三是建议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和教育附加用于技工教育的比重。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和人才市场建设以及教师培训引进工作。四是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社会资本加大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五是建议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在土地征用、划拨、租赁、转让;教学设备专项购置;师资培训上给予支持帮助。对毕业生留通就业量大的技工院校给予财政支持;对我市紧缺性“高精尖”专业的办学,政府应给予专业办学财政支持。对办学规模较大、声誉较好,具有偿还能力的民办技工院校,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应在贴息、低息贷款上给予支持。

(二)统筹优化技工教育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我市虽有11所技工学院校,数量在全省不算少,但单体办学规模都不大,各技工学校所办专业雷同较多,缺少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特色品牌专业。一是强化技工院校区域覆盖面。目前我市通州区没有区属技工院校,如东县、海门区技工学校均与中专合署,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也已多年未招生,名存实亡。建议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加快建设与地区产业相匹配、与地区产业园区相对接的技工院校。二是统筹优化,形成合力。力争通过集中优势、多方整合建成一所与南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能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的高水平的“万人”技师学院。鼓励企业、个人等多种投资主体投资、兴建技工院校。三是加快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南通技工教育集团的作用,通过资源共享、互助互教、互学互认,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大赛集训基地。从而有效解决我市学历制培养技能人才总量规模偏小,学历制培养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的问题。

(三)摒弃偏见落实好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

近年来,国家、省、市不断优化技工教育政策环境,持续提升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市和各县(市、区)政府、部门、单位要切实把国家、省、市有关技工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支持措施等要求落到实处。市政府特别是职能部门要加强督促,确保有关政策规定落地生根。当前,尤其需将技工院校的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分别按照本科、大专院校兑现相关政策待遇,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四)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中考招生良好环境

市和个县(市、区)政府要统筹协调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在实际招生操作中强化同等对待意识。从近几年情况看,初中学校对技工院校的招生宣传比较排斥,原因是很多地方将技工院校录取的学生不计入升学率,因此封锁技工院校招生信息比较普遍。几年前在市领导的关心下,在主管部门的努力下,技工院校招生纳入了全市中考招生平台,但实际操作中效果甚微。中考招生平台分为提前批次、第一、第二、第三批次,第三批次又分为第1、第2、第3小批,第3小批中把5年制高职招生计划排在前面;最后才是技工院校招生。这种招生办法,把技工院校排到了最后的“垫底”招生,使初中学校的教师、家长、学生对技工院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印象。建议进行联合评估。具体操作中可根据当前教育部门职业学校和人社部门技工院校的现有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毕业生留通就业率等因素,进行联合评估,以审核确定教育部门职业学校和人社部门技工院校的招生计划数。根据考生填报志愿和划定的分数线,同一学历层次、同一招生类型的学校招生计划,在统一安排下,按同一批次实施录取。

(五)注重在打造技能激励“生态圈”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市内媒体加大对高技能人才事迹的宣传力度,引导创作更多展现高技能人才风采的文艺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成为家喻户晓的“能人”“红人”“名人”,增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二是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活动。每年举行1-2次全市性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职工和职业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在提高整体技能水平的同时,为更多优秀技能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三是开展评先树优活动。要将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优先推荐参评优秀党员、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隆重表彰高级技能人才典型,让全社会都感到当高级技能人的无上荣光。四是组织劳模和工匠先进事迹报告团。进厂矿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奏响“劳动光荣”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努力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和行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吸引更多技能人才集聚落户,形成有益于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

来源:南通市老科协人社分会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蒋洪涛 黄元宰 周荣健 刘瑞霞 施建刚 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