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献策
浅析张謇先生爱国精神的时代意义
发布者: 南通市老科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1-07-29 10:45:46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张謇先生给予很高的评价,7月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11月视察南通博物馆时习总书记又说“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今天我们学习弘扬张謇精神,首先必须明白学习弘扬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不忘先贤张謇创业初心。

一、张謇生平简述

张謇生于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在南通病逝,享年74岁。一百多年来,张謇一生的功绩一直为人称道、无人能及。

张謇的求学、功名之路充满坎坷:从秀才、举人到状元 ,在入仕的道路上走了26年。张謇5岁就能背诵千字文。13岁老师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就答出千古名句“ 我踏金鳌海上来”。15岁首考就中秀才。25岁中举人。可惜后来4次会试未中, 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特设“恩科”会试。张謇应父亲恳求再试一次,第五次才金榜题名,42岁成为状元。光绪皇帝按清廷惯例授予状元张謇为六品“翰林院修撰”官职。

张謇曾经从事多种职业、政治身份多重:从幕僚到政府官员、书院主持、立宪派最后成为士绅领袖、政治家。张謇曾经两次在官员孙云锦手下当小吏,在军阀吴长庆“庆军营”担任幕僚,也曾经主持过崇明、安庆等多个地方的书院,江苏省咨议局正式成立,张謇当选为议长;还担任过南京政府实业总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水利总长,等等,张謇还是清王朝末代皇帝退位诏书的执笔人。张謇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他所主张的“棉铁主义”是实业救国的良方。同时张謇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政治家。

张謇是实业家,也是教育家、慈善家:张謇是近代中国民营企业的开路先锋,是劈波斩浪的时代先驱,他全力推行实业救国的方针,主持制定多项政策、法令、条例和规划;他先后主持制定了工伤保险法、矿法、公司条例等一些法规,有效保护和振兴了工商业,推动了当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二、张謇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

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给予张謇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主席说:“谈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江泽民同志评价:“他为发展民族工业付出了艰辛努力,他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为人称道”;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次对张謇先生给予很高的评价。

国人、老百姓对张謇印象深刻、影响很大:在南通,张謇先生家喻户晓,张謇和狼山、濠河同在,是刻入这座城市的一个符号,“一人一山一水”是南通人最骄傲的一张名片;在中国,张謇先生是开路先锋。胡适曾说:“张謇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他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1922年,中国政府民意投票选举“最敬仰之人物”,张謇的得票最高;

在世界上,张謇先生同样声名远扬。120年前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上,上海的对面就是唐家闸。当年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标注着“唐家闸”。一个小镇,因为张謇进入了世界的视野。120年后的现在,在一些欧美国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和中国早期工业,列入了中小学近现代史课本中。

张謇的历史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创办大生纱厂,实践“棉铁主义”,张謇是实业救国的带头人、先驱。

《马关条约》的签订让张謇愤慨至极,他在日记中写下:“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痛定思痛,张謇下定决心实业救国!张謇全国各地考察发现,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和钢铁。棉纺织业关系人民生活,制铁事业关系国家生存,发展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于是他大力倡导并践行“棉铁主义”。张謇决定先在南通办棉纺厂,起名“大生纱厂”,取自于《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天地之间,最大的“德”、最重要的事是民众的“生”,生活、生存。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带头实践“棉铁主义”,他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开始,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与棉纺织产业相关联的企业。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初期最成功的一个棉纺织企业,大生纱厂开创了中国机器纺纱业和近代中国民营企业之先河。

二是形成大生资本集团,张謇是南通早期工业的奠基人、南通“近代第一城”设计师。

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是张謇从封建士大夫向新兴资产阶级转换的标志,“状元资本家”张謇是清末民初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过程中受到来自封建营垒和社会各层的打压刁难,同时还遭遇到外国资本排挤吞并,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无暇东顾,夹缝中求生存,大生资本集团前20年的发展,也不可能如此顺利。

创办纱厂、垦牧、内河小轮、长江航运、银行、发电厂、面粉厂、酿造厂、电话局等等,张謇亲手创办的34家涵盖各行各业的早期企业,形成了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实业集团。大生资本集团的形成,为南通早期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謇对南通早期现代化的建设贡献巨大,南通百年来“一城三镇”的规划、布局的形成,是张謇近现代城市建设比较前卫的规划理念和实践,使南通成为中国“模范县”,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称誉南通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三是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张謇是教育救国实践者。

早在1902年,张謇就兴办新式教育,在通州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学校,1912年张謇创办南通“纺织染传习所”为中国最早的纺织专业学校,第一所厂办大学,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其后他又陆续独立或者牵头、参股办起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10所大学。1914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女工传习所,打造了南通刺绣品牌“沈绣”;从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再到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张謇用心打造了一整套教育系统,并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和推广。

四是张謇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对张謇的社会责任感给予高度评价,他强调,“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父教育、母实业”,张謇在一直重视实业、重视教育的同时,还重视发展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

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图书馆 。南通博物苑创办于1905年,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现有历史文物、民俗品物、自然标本等各类藏品5万余件。南通市图书馆创办于1912年,是中国早期公共图书馆之一。张謇在著述中记载:“民国元年,里少年尽毁诸神祠。謇于是谋诸兄谋耆老,……因岳庙为图书馆。”张謇捐献了自己藏书的大部分,图书馆开创时,已有藏书近十万卷,几年后即增至十四万卷,开创了中国县级图书馆之最,也是私立公共图书馆之最。1929年并入南通学院时,南通图书馆藏书已经达到23万册。

张謇创办文化教育慈善事业。张謇兴办一系列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包括幼稚园、职工子弟小学、实验小学、普通中学、中学、南通大学、师范学校、等等,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创下了很多全国第一。张謇为南通教育总计投资257万两白银,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近400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

张謇不仅在南通办教育,他还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当今很多的知名大学,都是他创办或领头参与创办的,比如说河海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扬州大学等等,努力为近代学子提供更好的现代学习机会和未来报国出路。南通养老院、婴幼院、聋哑学校等都是中国第一所。有人总结说,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

三、学习弘扬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

习总书记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民营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1、见贤思齐,学习张謇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张謇精神对今天中国企业家的重要启迪之一,就是厚植家国情怀。”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办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潘岳表示,中国企业家当与国家同进退、共荣辱。他说,无论资本如何全球流动,无论商业版图如何超越传统的国别界线,大家终究有自己的祖国,企业的根基终究要扎根于祖国大地,终究要将自身命运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爱国、救国、报国,这是张謇一生的追求,张謇用“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这句话,表露了自己的报国之情怀。这位晚清状元毅然下海经商,凭一己之力倡导和实践“父教育而母实业”,兴办实业、兴办教育、兴办公益,努力探索救国之路,后半生不懈奋斗整整30年,以他个人的魅力、全部的精力、传奇的业绩,成为了近代当之无愧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的身份,也使家乡南通成为了中国“模范县”“第一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

2、见贤思齐,学习张謇不断创新的精神,办好实体经济

张謇从1895年开始创办大生纱厂起,其后三十年永不停歇

不断创新,胡适先生称赞,“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他坚守实体经济,践行“棉铁主义”,在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的的路上不断创新。张謇仔细研究了光绪、宣统两朝各年海关贸易册。他围垦沿海荒滩,围海造田,首创垦牧。

3、见贤思齐,学习张謇百折不挠的精神,担当社会责任

“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百余年前,面对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张謇深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应尽自己之所能,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随着张謇多元化产业的发展,唐闸镇首先繁荣起来,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1920年,人口近万户,近5万人,逐渐成为工业重镇。

随着张謇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南通大步迈向早期现代化,中国第一的南通博物苑、图书馆、南通大学、师范学校、聋哑学校、养老院、长江码头等等,不仅仅深刻地改变了南通还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在北京召开的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认为“张謇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现代化事业”。

在创办这些企业的过程中,张謇曾经四处碰壁,克服了重重困难,甚至在去上海筹集资金时,没有旅费回南通,只得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在上海四马路摆下卖字摊,状元郎卖字三天,才赚到了回南通的路费。虽然狼狈不堪,张謇却从未放弃,最后终于筹集到纺纱机器与启动资金。

参观过大生厂史陈列室的人,都会看到四幅“厂敬图”这其中就蕴含了张謇在创办大生过程中所经历的心酸、悲愤、坎坷。

4、见贤思齐,学习张謇“与国家同进退、共命运”。

张謇的一生是传奇、坎坷、成功、英雄的一生,他先跟随孙云锦在江宁府发审局当差,其后又长达8年在淮军统领吴长庆手下担任幕僚,前后十多年,辗转浦口、北京、山东、开封、朝鲜;他中状元前曾经在崇明、安庆等5个地方书院担任主持;他在清政府、民国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都当过部长,1915年袁世凯称帝,张謇愤而辞官,回到家乡专心创业。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如今,张謇当年留下的水利工程、博物苑、学校等仍延续至今,与草木同生。

在“弘扬张謇精神在新发展格局中奋楫前行——‘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2020年度论坛”上,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副主席李兆前认为,“无论是为官、经商,还是发展教育、热心公益,张謇始终不变的是矢志不渝探索富民强国之路的精神。广大民营企业家要树立崇高理想,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富裕为己任,坚定产业报国、实业强国的恒心。”这和前面开头部分中央统战部潘岳部长的讲话异曲同工,要求企业家“与国家同进退、共荣辱”同呼吸、共命运。

企业家兴办实体,在获取利润后,扩大再生产,企业从小做到大、做到强、做到精、做到专,有的跨界发展,不断报效祖国,这和张謇先贤的追求一脉相承。

一百多年前中国国弱民穷,张謇一直希望“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张謇除了精神财富以外,物质上留给他的家人子孙的就是如今已经作为张謇纪念馆的故居,而当年留下的大生企业、水利工程、博物苑、学校等等仍延续至今,确实做到了与草木同生。

学习张謇“与国家同进退、共命运”,做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这应该是当代每一个企业家的自觉行动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弘扬张謇爱国精神的时代意义。(南通市老科协纺织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