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献策
推进南通开发区和通州湾示范区联动融合发展
共建江苏新出海通道产业新高地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者: 南通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陈施宇) 发布时间: 2020-11-10 10:20:45

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把通州湾新出海口作为南通未来发展新引擎,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必须确立“大通州湾”的新发展战略。市委徐惠民书记今年以来多次深入园区调研指导,强调指出,要充分评估过去跨区域合作的经验和问题,研究跨江融合的相关政策、合作机制,探索企业转移利益共享等模式,推动产业协同。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南通市老科协在会长顾裕岳、开发区老科协会长严宪带领下,围绕如何推动南通开发区和通州湾示范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进行调研,形成了《推进南通开发区和通州湾示范区联动融合发展共建江苏新出海通道产业新高地的思考与建议》。

一、两区基本情况及现状

1.国家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1984年12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南通、连云港两市进一步对外开放方案的批复》,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国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30多年来,开发区人励精图治、勠力同心,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壮大。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先后获批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中国服务外包集聚园区,江苏省利用外资转型发展示范区。2019年,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94亿元,其中税占比93.7%。进出口总额470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其中出口280亿元,位居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第30位。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吸引了42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累计兴办外资投资企业1000多家,总投资29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设立企业82家,日本投资企业338家,欧美投资企业202家。

2.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概况

通州湾示范区成立于2012年2月,规划面积820平方公里,控制范围面积585平方米。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复函江苏省政府批准同意设立“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标志着通州湾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7年5月,省政府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通州湾港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加快建设通州湾临港产业城,使其成为江苏沿海湾区经济新增长极”。李克强总理在南通考察时指出,要以国际一流水平规划建设通州湾海港,把通州湾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按照国家战略定位,通州湾建设已列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布局之中。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势头良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港产一体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正逐步成为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两区”联动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通州湾示范区具有承载高端产业的基础平台

1.良好的港口、岸线资源

通州湾示范区港口岸线长度86.3公里,其中规划深水岸线37.3公里,陆域面积48.8平方公里,以通州湾主体港区10-20万吨级码头工程、三夹沙作业区建设为重点,按照长三角港口群核心枢纽之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的功能定位,在围填海获批的基础上,到2022年,通州湾港区起步工程基本建成,实现通州湾港区开港运营。为“两区”产业联动发展,基本形成港口基础设施及集疏运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2.充裕的港口腹地与产业空间

通州湾示范区陆域面积292平方公里,新一轮《江苏省通州湾示范区总体规划(2018-2035)》明确了“东港、西产、南城、三湾、多组团”空间布局结构和建设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的产业定位。近期以建设“五园一城一基地”为目标,建设绿色新材料、现代纺织、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园区,为“两区”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3.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

通州湾示范区经过近5年的快速发展,建成区面积近30平方公里,已完成“六通一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活配套设施,目前正按照满足35万人口生产生活功能的城市性配套,大力推进人气集聚、基础设施提升。同时平海公路快速化改造、江海快线、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江海联运铁路专用线、洋吕铁路、通州湾高速、通洋二期等疏港高速重点工程,为“两区”产业联动,推进产业项目落地,打造活力产业新城,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南通开发区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1.长江大保护倒逼沿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我市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明确要求,沿江纵深1公里范围内生产企业不得进行改建、扩建、新建工程,使开发区诸多优质企业,特别是当初来南通投资时留有后期发展计划用地的企业受到了严重制约,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形成。这批企业需要超前谋划在本市范围内的产能转移,否则可能会发生企业向外地转移的情况。

2.过江通道等大交通建设倒逼企业搬迁转移

苏通二通道的规划对开发区西片沿江企业及通道沿线以东200—500米范围内企业带来很大影响。这个规划一经实施,经初步统计,涉及沿江片区(裤子港—营船港)嘉吉几十家企业及通富路以东约20余家轻纺机电企业需要外迁。这些对开发区的产业布局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必须未雨绸缪,统筹谋划出路。

3.城市中心城区拓展、土地资源紧缺倒逼企业提档升级

近几年开发区快速发展、中创区南扩,使开发区面临土地资源短缺的发展瓶颈。开发区规划面积共156平方公里,因苏通园区建设、中创区的设立的需要,现开发区实际面积为76平方公里,目前已用土地和扣除基本农田外,仅剩1000余亩发展用地。要落实市委市政府“培育大产业、招引大项目”的目标,以及开发区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力以赴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力,国家级数据中心产业园、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园、省级大数据产业园等任务现有空间发展受限,产业转型升级和联动向外发展,成为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南通开发区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新的空间。开发区外向型经济优势突出,产业基础强,集聚度高,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培育出一批优质企业。如东丽、帝人、嘉吉、旭化成、汇羽丰、住友、宝理、荒川、扬子高丽、信越有机硅、奇华顿、日立化成、东星皮革、三菱化学、三大雅、江天、三洋化成、江山农化、中天、国核维科锆铪、台橡、迈图、星辰、宝泰菱等一批国内国外跨国企业投资的项目。这些项目所生产的橡胶、塑料、化纤、皮革、核电材料、光纤材料等都是采用了国际、国内一流的生产技术,许多企业的生产装置为全球可数的几套装置。这些企业许多都有后期项目计划,由于目前开发区的区域限制,给这批企业后续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两区”联动融合发展具有高度的互补性

1.“两区”联动发展目标契合示范区产业发展定位

为落实新出海口建设要求,通州湾提出了全力打造“全国绿色材料新基地、长江经济带联运贸易新支点、长三角北翼全省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新高地、全市工业增长新主力”的思路。目前,通州湾示范区开发建设以来已落户了如道达、华川、长风、铁通物流、苏民新能源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但从总体看,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还未形成集聚态势。从企业的类型看,尤其是缺少世界500强制造企业,产业特色不鲜明。

2.开发区从设立之初就明确依靠沿江岸线、码头,开发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多年来形成的企业、产品在国际国内有较强的竞争力,产值高、税收高、技术含量高。这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岸线、码头。示范区的码头,可以给这批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综上所述,“两区”可以在新材料、海洋工程船舶装备、现代纺织等产业方面进行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以进一步强化示范区的产业优势,使南通开发区多年培育的企业不至于外流或回迁。

(四)“两区”联动融合发展具有协同“共振”效应

1.通州湾示范区

(1)港口、岸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通州湾作业区公共港口码头、仓储设施正在开发建设。“两区”联动可以得到有效利用,为通州湾港口项目运营提供重要支撑。

(2)充分发挥新出海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优势。新材料产业集群尤其是外向型产业经济的提升,为建设通州湾江苏新出海通道产业新高地提供了重要基础,从而进一步发挥通州湾新出海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优势,提升通州湾产业发展竞争力。

2.南通开发区

(1)有效解决现有企业的产品链的配套和完善,得到更大发展空间。借助通州湾开发区可以得到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和腹地,为已入区的留有后续发展用地的企业解决无法新上项目及完善整个产品链,从而达到“腾笼换鸟”整体迁移,为我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2)腾出空间,可以容纳更高端、更优质的产业资源和要素。据初步估算,沿江片区、过江通道沿线产业转移,可以腾出约 4平方公里土地,为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土地支撑。

(3)解决人们普遍感觉南通东南开发区板快产业过重,对城区产生生态影响的担忧。

三、“两区”联动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两区”合作共建符合中央高层决策要求。2018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南通时指出:“以国际一流水平规划建设好通州湾港口,把通州湾建设成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两区”合作共建的目标,就是瞄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产业战略“支点”,有利于加快江苏新出海通道建设。

2.符合国务院国发〔2019〕11号文《关于同意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升级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中赋予了国家级开发区许多新的政策、新的任务和新功能。对南通开发区跨区到通州湾进一步发挥国家给予政策优势,推动通州湾迅速发展壮大,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是非常有利的。

3.对提升开发区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的考核排名很有帮助。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经国办发(2016)14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第十六条中指出:“……鼓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共建跨区域合作园区或者合作联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要按照市场机制建立合作联盟,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构筑全国范围内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开放合作平台”,目前南通开发区在每年的国家级开发区考核中由于总量等原因,多年来始终在30位左右徘徊,“两区”联动融合发展对扩大开发区的总量,提升南通开发区在全国的排序,提高南通的影响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4.“两区”合作共建符合江苏省委、省政府有关落实“一路一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201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明确南通要建成重要出海门户。今年4月初,《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对外发布,明确提出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为“两区”共同打造临港产业和新出海通道提供了重要基础。

5.符合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战略需求。2017年5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的总体方案》,“两区”作为建设“三港三城三基地”的重要载体,跨区域联动发展,对加快打造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挑战

1.统一思想认识难。对“两区”产业联动发展的合理性、紧迫性的认识存在偏差,源于传统思维,有部分同志担心,“两区”联动融合发展是不是把南通开发区不要的有污染、低端的产业转移到通州湾?还有的同志认为,通州湾示范区已成为投资热点,“两区”的联动发展是不是有必要?

2.土地使用问题多。特别是通州湾历史形成的土地资源虽多但可用土地较少,在当前海域使用权管理从严的情况下,通州湾土地显得尤为紧缺。

3.产业项目落地难。随着沿海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上位规划支撑已成为产业环境影响评价、生产安全评价 “一票否决”中的关键一票。“两区”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尚处于规划研究阶段,缺少南通、通州湾示范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支撑,这些将制约产业项目落地。

四、推进“两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 “两区”联动融合发展的紧迫感

根据国务院文件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的更新更多的发展重任,南通开发区急需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由于区域发展限制,要想实现这些重任在原有的地块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要转移企业,实现“腾笼换鸟”才能完成新时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重任。而通州湾从批准设立至今也已8年,迫切需要加快产业发展的步伐,尽快形成一批重量级的企业投资项目,夯实产业基础,才能使港口效应发挥作用,可运货有货运,尽快成为南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各级一定要把实施“两区”产业联动发展作为推进通州湾建设和开发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动力。尤其是在当前“疫情”的影响和全球经济放缓的形势下,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加快实施盘活用好现有港口资源和产业资源,同心协力建设国际一流的产业园,打造江苏新出海通道产业新高地。

(二)提高站位,谋划“两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

推进两区融合发展是为了通过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地发挥两区功能作用。两区立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产业融合发展入手,循序渐进,推动“两区”产业资源对接、要素资源交流、布局调整优化,促进“两区”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的江海联动发展平台载体。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共商产业发展大计并精准施策,充分利用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联合向国家争取在重大平台布局、重大项目支持,争取国家、省有更多改革开放任务放在“大通州湾”先行先试。这样,既有利于通州湾示范区加速打造江苏新出海通道产业新高地,也有利于国家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型发展,使开发区的最新政策得以全面实施。

(三)规划引领,强化“两区”产业转型升级布局研究

“两区”要在系统分析现状产业发展基础上,梳理细化产业转型要点、门类、用地面积、港口吞吐量需求等,依据产业链、供应链要求,进行合理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谋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开发区要重点动员区内留有规划用地的企业、争取这些企业将后续项目落户到示范区。要补充完善相关规划,结合南通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先期开展通州湾示范区、南通开发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并将之纳入到相关上位规划,与南通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为产业项目落地奠定基础。

(四)鼓励创新,研究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措施

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跨区发展、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在资金扶持、土地出让、营业税收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腾笼换鸟”、跨区发展转型升级。要划出一个区域作为共建区,挂国家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发展区牌子,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共赢”的分配机制。建议双方出资,组建开发公司,两级政府在10-15年内土地出让金收入、企业税收全部留给这个区,同时争取省财政每年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市级财政可比照设立“两区”产业共建基金,专项用于此区域的基础设施开发贷款贴息;区域GDP统计、税收按出资比例分配等,以促进“两区”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五)加强领导,建立“两区”合作共赢的统筹协调机制

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建立“两区”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制度,或成立工作协调小组,由市领导担任协调负责人。 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两区”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研究审议产业融合协同发展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合作难点,督促落实重大发展事项,全面做好各项工作。同时,建立协同推进重点工作机制,市发改、工信、商务、港口、环保、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协同配合,落实实施。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专业招商队伍,由曾经参与已落户的项目招商的同志领衔,通州湾派人参与共同招商,积极组织开展企业对接,确保“两区”产业融合协同发展项目落地,解决相关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共享、配合密切等问题,更好地推动实现“1+1>2”的双赢效果。